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 正文

儿童EB病毒感染
作者:刘钢 2020-04-21 11:57:59 来源:百度健康医典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疾病中文名:儿童EB病毒感染

疾病科室:儿科、感染科

疾病摘要:

· 一种人类疱疹病毒

· 儿科常见疾病,超过90%的人群感染过此病毒

· 通过唾液、接吻传播,也可经输血和性传播

· 典型症状有发热、咽峡炎、肝脾大、皮疹等

一、概述

疾病定义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儿童EBV感染表现多种多样,从无症状到典型的淋巴结肿大,还有非常罕见、偶尔发生的死亡病例。EBV因其感染的普遍性及感染后终生潜伏而难以被机体免疫系统彻底清除,被称为“无处不在的成功病毒”。

原发性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幼儿。

流行病学

EBV在正常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约90%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全年均可发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可通过唾液、接吻传播,也可经输血和性传播。

EBV感染的潜伏期为4~7周,6岁以下幼儿原发性EBV感染大多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等非特异性表现,但在儿童期、青春期和青年期,约50%的原发性EBV感染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疾病分型

儿童EBV感染后可导致多种疾病。除了原发性EBV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还可以引起慢性活动性EBV感染、EBV相关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等非肿瘤性重症EBV相关疾病。此外,EBV还与许多肿瘤的发生相关,如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等。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 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伴有发热、口咽分泌物增加、颈部淋巴结肿大、头痛、肝脾大和乏力。肝炎相对常见。

该病一般有自限性,呈良性经过,少数情况下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脾破裂、上气道阻塞、间质性肺炎及脑炎等,极少数个体在EBV感染后出现致命的并发症,称为暴发性或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免疫缺陷个体,死因常为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暴发性肝炎引起的严重的出血倾向及肝功能衰竭。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发病年龄的幅度较宽,乳幼儿至成人均可罹患,但12岁以下小儿,特别是幼儿期发病多见。该病以长期或间断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脏及脾脏肿大为三大突出表现,还可有贫血、皮疹、黄疸、腹泻及对蚊虫叮咬的变态反应等。一般上述症状可持续3个月以上,或反复出现。

在发病过程中,可出现以下合并症:间质性肺疾病、心肌炎、冠状动脉瘤等心血管损害,骨髓抑制引起的全血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病毒性噬血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脑炎、脑膜炎、末梢神经炎等神经系统异常以及恶性淋巴瘤(霍奇金病、伯基特淋巴瘤、T细胞性淋巴瘤)、唾液腺炎、葡萄膜炎等。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问题:儿童EB病毒感染可以治愈么?

答案:

儿童EB病毒感染最常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自限性疾病。EBV往往可以是终身潜伏,绝大多数EBV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

问题:儿童EB病毒感染怎么治疗?

答案:

EB病毒感染通常为良性自限性疾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以休息、解热、镇静、护肝等对症处理为主,疾病大多能自愈。对于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急性上呼吸道阻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严重心脏受累或神经受累等,应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问题:儿童EB病毒应该如何防范?

答案:

本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如飞沫、亲吻。

请家长注意不要在亲吻孩子时唾液接触,不与孩子混用餐具、水杯、牙刷等,避免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密切接触。

二、病因

EB病毒感染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超过90%的人群感染过此病毒,通常为无症状,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症状多变,病情轻重不一,可出现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而呈隐性感染状态。

基本病因

EB病毒是一种对人类致病的疱疹病毒,由Anthony Epstein 和Yvnnne Barr在1964年共同从乌干达 Denis Burkitt送往他们的肿瘤标本中培养出的病毒予以命名。Burkitt预测他治疗的伯基特淋巴瘤中一定存在某种感染成分,结果证实了他的正确性。

EB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唾液传播,如飞沫、接吻等。EBV往往可以是终身潜伏,绝大多数EBV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

三、症状

儿童EB病毒(EBV)感染,最容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患儿一般有发热、食欲减退、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有的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本病恢复期较长,通常需2~3周,少数可延至数月。原发感染的发病年龄越小,引起的症状就越不典型且通常无伴发症状,而免疫功能更为健全的年长儿或青年,首次感染EBV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典型症状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多样,通常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潜伏期4~7周,发热期的典型症状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皮疹”。病程2~3周,也可延长至数月,偶有复发。

发热

绝大多数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定,一般波动在39℃左右,偶亦可高达40℃以上。发热维持约1周左右,时伴冷感或出汗、咽喉痛。发热虽高,中毒症状却较细菌性咽炎为轻。幼儿可不发热或仅有低热。

咽峡炎

约80%以上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症状。扁桃体充血、肿大,陷窝可见白色渗出物,偶可形成假膜,需与化脓性扁桃体炎、白喉鉴别。约1/3患儿前腭黏膜可出现丘疹及斑疹。

淋巴结肿大

90%以上的患者有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直径约1~4cm。肿大的淋巴结一般在数天、数周内逐渐缩小,但消退慢者,可达数月。

肝、脾肿大

约有50%的病例可有肝脾肿大、肝区压痛,还可出现类似肝炎的症状,约10%出现黄疸,在发病约1周多可触及脾脏1~3cm,伴轻压痛。但亦有在病程第2周脾脏急骤增大而引起左上腹胀满及触痛者,此时触诊应轻柔,避免局部受撞击,警惕脾破裂的危险,2~3周后脾脏即渐次缩小。偶见报道有肝脾显著增大及黄疸的病例。

眼睑水肿

50%病例可有眼睑水肿。

皮疹

皮疹的出现率约10%,并无定型;常见的皮疹呈泛发性,多在病程第4~10天出现。可为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疱样或荨麻疹样斑丘疹。3~7天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不留色素。皮肤黏膜出血仅属偶见。由于无特异性疹型,对诊断并无大帮助。

并发症

本病有多样的并发症,相对少见。

· 出现包括Coombs试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等血液系统并发症;

· 出现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视神经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等多种神经系病并发症;

· 出现肝功能损害、间质性肺炎、心肌炎和心包炎、视网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复视、偏盲、斜视、眼睑下垂、血尿、蛋白尿、肾炎、肾病综合征以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腮腺炎、睾丸炎、中耳炎等各个系统并发症。

四、就医

儿童EB病毒感染通常会出现发热、咽峡炎、乏力等症状,与普通感冒的症状类似,家长常以为是感冒而到医院就诊。医生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典型血象改变和病原学检测阳性为主要依据。此外,流行病学史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就诊科室

儿科、感染科

相关检查

病史采集

接诊医生会询问就诊原因、主要症状、目前用药等问题,还可能询问患儿生活习惯与家属对患儿的喂养习惯等。

体格检查

医生为患儿测量体温,查体观察咽部是否有红肿的症状,触诊全身浅表淋巴结是否有肿大等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象

通常抽取静脉血进行测定,判断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有无改变,从而对疾病诊断有指导作用。白细胞总数早期正常或偏低,之后逐渐升高。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明显增多,可占50%以上。异常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可达10%~30%,在10%以上或绝对值在1×10

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

通常抽取患儿静脉血进行测定,主要是针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诊断。方法简便,适用于临床常规应用。

EB病毒抗体测定

通常抽取患儿静脉血进行测定。若感染EB病毒,经过患儿内免疫反应,会产生相关针对该病毒的抗体,本检查则针对该抗体进行检测。人感染EB病毒后,病毒衣壳抗原(VCA)、早期抗原(EA)和EB核抗原(EBNA)可诱导产生相应抗体,根据抗体对相应抗原的应答类型,可以确诊EB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

鉴别诊断

本病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存在相似之处,应注意区别。

巨细胞病毒感染

两种疾病都会出现发热、肝脾肿大的症状,最容易混淆,可通过病原学的检测鉴别。尤其是对于需要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的患儿,更需要鉴别。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肝与EB病毒感染都会有发热与肝损害。但是EB病毒感染发热一般较高,时间较长,伴有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而甲肝则发热不高或不发热,肝脾肿大仅为轻度。

普通感冒

由于起初都为发热、咳嗽等症状起病,EB病毒感染很容易与普通感冒相混淆。但EB病毒还可累及肝脏,可以通过相关病毒抗体检测,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通常可以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多见于幼儿,多有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大。

五、治疗

儿童EB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虽然尚无特效治疗,但经过对症治疗大多能自愈。治疗以休息、解热、镇静、护肝等对症处理为主,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

对于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急性上呼吸道阻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严重心脏受累或神经受累等,应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急性期治疗

患儿并发肝炎时,应卧床休息、护肝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酌情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治疗,以休息、解热、镇静、护肝等对症治疗为主,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

对存在脾肿大的患儿,应限制其活动,特别是避免较为剧烈的体育活动,以避免创伤性脾破裂。

药物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于严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等并发症时,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改善症状。

抗病毒药

抗病毒药的疗效尚有争议,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药物或可抑制EBV复制并减少病毒脱落,但并不能减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抗生素

抗生素治疗仅用于继发性细菌感染。

手术治疗

确诊有脾破裂者,应紧急外科手术处理。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六、预后

儿童EB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自然病程2~3周,恢复缓慢可达数周至数月。少数患儿可合并各个系统并发症,建议家长应注意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做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本病的预后有很大帮助。

七、日常

对于未感染的儿童,应注意预防,增加锻炼增强免疫力。对于已感染的儿童应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以及心理护理,同时预防交叉感染。由于本病最常通过唾液传播,故家长应注意不与孩子混用餐具、水杯、牙刷等,注意避免亲吻孩子时唾液接触。

家庭护理

家长应注意不与孩子混用餐具、水杯、牙刷等,注意避免亲吻孩子时唾液接触。

日常生活管理

保持规律作息时间,多休息,清淡饮食,听从医师的建议和指导。

日常病情监测

患儿在出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的症状时,应注意考虑本病发生的可能。

特殊注意事项

存在脾肿大的患儿,应限制其活动(特别是体育活动),以避免创伤性脾破裂。如确诊有脾破裂者,则应紧急外科处理。

预防

· 预防原发性EBV感染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目标。

· 由于接触父母的口腔分泌物能够增加原发性EBV感染的概率,家长应注意在喂食、换尿布时经常洗手,注意亲吻孩子时避免唾液接触,不与孩子混用餐具、水杯、牙刷等。

· 由于对持续性EB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仍不明确,阻碍了预防性疫苗的研发,因此目前仍无针对EBV的特异性预防疫苗。

八、参考资料

[1]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2-115.

[2] 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EB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8,32(1):2-8.

[3]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 儿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6-177.

[4] 夏玉雪,方峻.EB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19,36(6):371-374.

[5] 张建华,孙静怡,陈梦雪.儿童EB病毒感染及呼吸系统相关性疾病[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34(10):725-729.

相关医生:
  • 刘钢

  • 相关科室: 感染内科

    上一篇: 只是尘螨过敏,怎么吃了煎饼休克了?

    下一篇: 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