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
作者:申昆玲 2020-10-13 10:47:46 来源:百度健康医典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症状中文名:小儿发热
症状科室:儿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
症状别名:无
症状摘要:
· 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 定义为发热。
· 可分为低热、中度发热、高热、超热
· 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均可导致
· 伴有惊厥时需要紧急家庭处理甚至急救
一、概述
定义
小儿发热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 限。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
类型
按发热程度分类
以腋温为准:
· 低热:37.5℃~38℃。
· 中度发热:38.1℃~38.9℃。
· 高热:39℃~41℃。
· 超高热:超过41℃。
按发热时长分类
· 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及体征。
· 长期发热:指发热≥2周,有的可无其他明显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诊断。
· 发热待查: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温37.5℃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者。
· 慢性低热:是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按照发热的热型分类
发热的常见热型通常分为6种。
· 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0℃~40.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0℃。
· 弛张热:体温常在39.0℃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0℃,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
·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0℃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 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0℃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发生机制
位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能接受并调节来自身体的冷、热神经感受器的信息,使身体的产热及散热保持平衡。
细胞代谢增加、肌肉活动、哭闹、寒战等因素可使机体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收缩,有意识地增加衣被可使机体散热减少;末梢血管扩张、出汗、降低环境温度、增加对流均可使机体散热增加,当调节失衡时,便出现小儿发热的情况。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问题:小儿发热一般分为多少型?
答案:
按发热程度分类
· 以腋温为准: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8.9℃。高热:39~41℃。超高热:超过41℃。
· 按发热时长分类: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及体征。长期发热:指发热≥2周,有的可无其他明显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诊断。发热待查: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温37.5℃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者。慢性低热:是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按照发热的热型分类,发热的常见热型通常分为6种。
· 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0~40.0℃以 上,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0℃。
· 弛张热:体温常在39.0℃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0℃,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
· 间歇热:体 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 反复交替出现。
·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0℃或以 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 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0℃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问题:小儿发热怎么补液?
答案:
对于发热患儿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若小儿有剧烈的呕吐或腹泻,无法口服药物和进食、饮水,或由此造成脱水和酸中毒,需要通过输液来迅速补充丢失的水、营养素和电解质,或纠正酸中毒。昏迷或其他原因不能进食,需要通过输液来补充水分、电解质、热能和营养物质等。
问题:小儿发热能用酒擦吗?
答案:
小儿发热不能用酒擦。在发热的情况下,如果用酒来擦拭,会导致小儿的毛细血管扩张,酒精吸收进入血液,量较多时会引发酒精中毒。建议采用温和的物理降温方式进行退热,如冷敷、洗温水澡等。同时,如果发热长期无缓解,应及时就医。
二、原因
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通常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另外一些环境因素也能导致该症状。感染因素一般为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等,非感染因素包括风湿疾病、肿瘤、药物中毒等。
疾病因素
根据发热机制分类
致热原性发热
为临床常见的发热机制,包括感染、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创伤、手术、免疫性疾病、梗死、肺栓塞等。
产热过多
包括惊厥、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散热障碍
包括广泛性皮炎、烧伤、外胚层发育不良致汗腺缺乏、中暑、新生儿衣被过厚致捂热综合征等。
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见于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如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颅脑损伤、出血,高钠血症,新生儿脱水热,安眠药中毒,暑热症等。
根据发热时长分类
短期发热
多数由感染引起,如中耳炎、喉炎、咽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
长期发热
3岁以下婴幼儿以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恶性肿瘤为主要病因。3岁以上儿童,以感染、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散热障碍等为主要病因。
慢性低热
以结核病、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等非感染性疾病为主要病因。
药物因素
服用某些药物中毒时可出现小儿发热,如水杨酸、阿托品、安眠药等。
环境因素
新生儿出生后生存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环境温度有明显的下降,加之体表面积大,散热多,而且体温调节的能力又差,容易出现低体温。
生活方式
温差变化大时,不注意增减衣物导致受凉,或日常生活中运动量过大容易出汗等都可能导致小儿发热。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问题:小儿发热一般都是什么情况引起的?
答案:
导致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通常包括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两种。
· 感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如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等,真菌感染有假丝酵母菌属等,寄生虫感染有十二指肠钩虫、血吸虫等;
· 非感染因素主要有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药物中毒等。
问题:小儿发热抽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答案:
可能和低钙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有关。
低钙血症通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肌肉收缩或者是强烈的震动,有时候也会出现局部肌肉的抽搐。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高热惊厥等,好发于在6个月-3岁的儿童,表现为在发热初期体温突然出现突然意识不清,肢体抽搐僵硬,双眼上翻,嘴唇发紫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问题:小儿发热不出汗原因?
答案:
小儿发热却不出汗,可能是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致,因为人体体温异常时,会通过流汗来进行降温,当患儿体温升高却不出现相应的排汗现象时,可考虑下丘脑体温中枢存在异常,大脑发育不全、颅脑损伤或出血、高钠血症、暑热症等都可引起此现象。
三、就医
当小儿体温明显异于平常,有发热迹象时,应立即用温度计测量腋下温度,若超过37.5℃,则应及时处理。
如果患儿皮肤、口唇和舌颜色正常,对外界反应正常、愉悦或微笑,清醒或可迅速唤醒,哭声正常有力/无哭,且无其他症状或体。可在家中护理并观察,必要时就诊。
通常,医生会选择性的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脑CT、B超、心电图检等检查以明确病情。
就医准备
患儿在就诊时尽量着易于穿脱的衣服,以方便医生检查。
如果小儿因高热引发惊厥,需要及时松解小儿胸前衣领及腰带,保持孩子头部侧向一边,防止因为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不要试图将手指等物品塞入口腔,用力过猛易损伤皮肤,导致更严重的身体伤害。病情稳定后,马上送小儿去医院就诊。
急诊(120)指征
当小儿出现高热、昏迷、寒战等中危或高危症状和体征,应立即到急诊科就医。
中危症状和体征:
· 皮肤及黏膜苍白;
· 对外界反应不正常、无笑容,长时间刺激方能清醒,活动减少;
· 鼻翼煽动,呼吸急促,肺部闻及湿啰音;
· 心动过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大于3秒,黏膜干燥,喂养困难,尿量减少;
· 3~6月龄,体温≥39.0℃,发热≥5天,寒战,肢体或关节肿胀,肢体不能负重/不愿活动。
高危症状和体征:
· 皮肤及黏膜苍白、花纹、苍灰或发绀;
· 对外界无反应、病态面容、各种刺激不能清醒、嗜睡、虚弱、哭声尖或持续哭吵;
· 呻吟、呼吸急促,中至重度吸气性气胸凹陷;
· 皮肤弹性差;
·<3月龄,体温≥38.0℃,皮疹压之不退色,前囟饱满,颈项强直,惊厥持续状态,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局灶性抽搐。
就诊科室
· 当小儿出现发热症状,不管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均可以去综合医院儿科就诊。
· 当小儿出现发热,或伴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可到儿童医院小儿内科、小儿呼吸内科就诊。
· 当小儿发热同时伴有消瘦、烦躁、心动过速等甲亢表现,可到内分泌科就诊。
· 当小儿出现反复的发热,伴有贫血,肝脾肿大,骨痛、精神萎靡等症状,可考虑到小儿肿瘤科就诊。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用于初步了解患儿病情。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是否存在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口腔黏膜斑点和溃疡、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肿大、黄疸、心肺听诊有无异常,腹部有无压痛,肝脾是否肿大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用于判断是否感染及感染类型。
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外周血中有异常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正常,多显示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降低。
细菌感染时,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
若是由白血病引起,则可发现幼稚细胞。
尿液检查
包括尿常规及尿培养,用于判断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有利于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粪便检查
包括便常规和粪便培养,若怀疑有消化系统感染,可做此检查。
血培养
应该做血培养检查。
脑脊液检查
怀疑有颅内病变时,通常患儿会有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可做此检查。
骨髓检查
用于判断发热是否由白血病、转移瘤、分枝杆菌、寄生虫病、组织细胞增多症等引起,取骨髓后应做细胞学检查,包括细菌、分枝杆菌、霉菌等培养。
影像学检查
X线及超声
根据病史及体征所提供线索,可进行胸部、鼻窦、乳突等X线或肠道餐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心瓣膜赘生物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腹部超声可查肝、膈下、盆腔脓肿或肿瘤。
心电图
有利于明确是否有心脏病变。
CT
用于帮助了解肺部、脑部情况,明确患儿是否有感染。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问题:小儿发热症状有哪些?
答案:
前驱期表现为全身不适、疲倦乏力、腰背及四肢痛、头痛、食欲减退、精神不稳定等;体温上升期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等;高温持续期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体温下降期有大量出汗等表现。
问题:小儿发热用查血吗?
答案:
小儿发热时一般需要查血常规。该检查用于判断是否感染及感染类型。病毒感染时,多显示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降低;细菌感染时,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病毒感染时,则外周血中有异常淋巴细胞;若是由白血病引起,一般可发现幼稚细胞。
问题:小儿发热挂什么科?
答案:
小儿发热问诊科室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症状,当患儿已出现了高热、昏迷、寒战、剧烈呕吐、剧烈腹痛、惊厥、意识模糊等危急症状,应立即送急诊科就诊。其他情况下,若在综合医院则首选儿科,在儿童专科医院首选小儿内科。也可结合伴随症状选择小儿呼吸内科、小儿内分泌科、小儿肿瘤科等。
四、诊断
医生结合小儿患者的既往病史、症状,以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项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明确诊断。
疾病诊断
感染性发热
上呼吸道感染
如果发病急,在鼻塞、轻咳的同时仅有咽部充血或扁桃体肿大,则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可通过体格检查发现咽部和扁桃体异常,通过血常规发现有感染现象。
肺炎
如果咳嗽较重,并伴有呼吸急促、喘憋,则怀疑肺炎的可能性;如果孩子持续高热,同时伴有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症状时,需注意有无肺炎(多为病毒性肺炎或大叶性肺炎的表现)。通过血常规可发现感染,可经过影像学检查如胸片CT查看肺部变化。
脑膜炎、脑炎
发热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疼、呕吐、惊厥、嗜睡或昏迷等,应考虑脑部病变,可通过症状、脑脊液检查和脑部CT进行诊断。
非感染性发热
风湿免疫性疾病
如果为长期不规则的发热,并出现皮疹或关节肿痛等现象,应注意风湿热、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可通过血液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诊断。
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
如果在发热的同时伴有乏力,贫血,皮下、牙龈及鼻出血时,应考虑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可通过血常规、骨髓检查等确诊。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问题:小儿发热惊厥症怎样预防下次发作?
答案:
针对这样的情况,建议平时需要多加衣物,避免低温刺激引起发热,平时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发热时,注意测量体温,一旦体温超过38°C时,应立即服用小儿复方苯巴比妥退热,同时多喝水,必要时可同时进行物理降温。
问题:小儿发热惊厥症状表现是什么?
答案:
小儿发热惊厥常见于6个月至6岁小儿,多在发热早期,如发热12小时内发生,持续时间数秒至10分钟。小儿出现大发作样抽搐,在一次发热过程中很少连续发作多次,发作后短暂嗜睡、烦躁或神志不清,但意识恢复较快。
问题:小儿发热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答案:
小儿发热手脚冰凉,可能和四肢的血液循环差有关,血液流通不畅会导致手脚冰凉;也可能和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有关,如伴有感冒时可出现咳嗽、鼻塞、流鼻涕等症状;也可能是是贫血、营养不良等相关。总之,小儿发热手脚冰凉和多种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情。
五、治疗
对感染性发热,应针对不同的病原体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而非感染性发热通常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应针对不同病因予以相应的处理。此外,物理降温、家庭护理等也是重要的手段。
家庭处理
注意休息
发热时全身的代谢活动增快,能量消耗增加,休息则有利于减轻全身的代谢负担,减少能量消耗,有利于小儿的疾病早日康复。
减少衣服
婴幼儿因皮肤汗腺的发育尚不完善,难以将有效地将热量散发。因此,在婴幼儿发热时应适当减少衣服,以帮助散热,待体温降低后再适当增加。
饮食保健
通常情况下,患儿的饮食必须保证能够提供足够的热能和营养素。因此,宜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不要吃含脂肪过多的食物。食物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稀饭、面汤、豆浆、藕粉及蛋羹等。
注意清洁
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身体和衣服的清洁,可以有效避免皮肤感染,在洗澡和换衣服时要注意防止着凉。注意勤刷牙,对不会刷牙的婴幼儿,要经常用淡盐水帮助清洗口腔。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药物降温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药。
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退热。
改善患儿舒适度
各国临床指南均不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如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往往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等)。同时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冷却身体,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产热(寒热)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克服物理降温的作用。
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服、退热贴、退热毯、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其他
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要注意让孩子充分休息,多喝开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及加强生活护理等。
对因治疗
发热通常是是多种病症的表现,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在退热处理后,应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上呼吸道感染
单纯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不经过治疗亦可恢复。 如果是流感 也可采取抗感染治疗,如使用抗感染药物磷酸奥司他韦;细菌性感染可考虑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肺炎
可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对肺炎链球菌感染可使用青霉素或阿莫西林;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使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等。
脑膜炎、脑炎
病毒脑炎 抗病毒治疗可采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化脓性脑膜炎可经验性采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等可采用利福平等进行抗结核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可采用氟康唑等进行抗真菌治疗。
风湿热
应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链球菌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发热往往合感染,应完善病原学检查。可经验性进行抗生素治疗,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采用抗真菌治疗。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问题:小儿发热38℃可以吃布洛芬吗?
答案:
可以,但具体应视病情而定。退热药推荐的使用时机是当体温38.5°C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也就是说,布洛芬是用于缓解患儿不适症状的,如果孩子发热到39℃,但并没有不适表现,物理降温如冷敷即可;但如果患儿38℃且表现烦躁,可以服用布洛芬。需要注意的是,用法用量应咨询专业医师。
问题:小儿发热时常用的退热药物是什么?
答案:
小儿常用退热药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但它们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类药物,可以刺激胃部引起恶心、呕吐等。如果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药。
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退热。
问题:小儿发热后身上起红疹怎么办?
答案:
小儿发热身上起红疹,首先要判断疾病类型。
通常,发热1天出疹多为水痘或风疹;发热2天出疹多为猩红热;发热3天出疹多为麻疹;发热3~5天,热退疹出则多为幼儿急疹。风疹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一般主要是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猩红热多由链球菌感染导致,主要是抗感染治疗;麻疹主要是对症治疗。幼儿急疹不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对患儿进行一般护理即可。
六、日常
小儿发热时及退热后都应合理地辅以家庭护理,最重要的处理方法是物理退热、卧床休息,同时饮食上应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宜。
饮食
发热时小儿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便于消化及吸收。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如奶类、藕粉、营养粥和面汤之类的饮食。
生活习惯
· 适当进行一些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睡眠质量。同时,发热时优先以物理治疗如温水浴、冷敷等为主,可辅以退热药物。
注意事项
小儿发热(诊断治疗后居家)时最好卧床休息,居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但不要有对流风,室温宜保持在20℃~22℃,湿度宜保持在60%~65%。
如果是传染病导致的婴幼儿发烧,如水痘等,应将患儿与其他儿童进行隔离,以防发生幼儿之间的传染;如果是麻疹患儿,还应避免婴幼儿接触强光,及时对幼儿进行卫生护理,保证幼儿的身体清洁,出疹的部位不可以使用肥皂清洗,只能使用清水。
患者最常见的问题
问题:小儿发热灌肠的处方有哪些?
答案:
不推荐对患儿进行灌肠降温。
问题:小儿发热怎么物理降温?
答案:
各国临床指南均不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如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往往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等)。同时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冷却身体,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产热(寒热)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克服物理降温的作用。
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服、退热贴、退热毯、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则可以用冷水浸湿毛巾,或将细小的冰块装入一个塑料或橡胶口袋中做成冰枕,或用毛巾把冰块包好,放在患儿的头部帮助降温。如果体温持续不降低,或体温超过39°C,而且采取上述的一般降温措施没有明显效果,可以试用温水擦拭降温。
问题:小儿发热可以开空调吗?
答案:
视病情而定。当患儿有畏冷表现时不能开空调。如果身体也表现散热状态如面红、手足热,可以通过对流、传导来散热降温,开空调及风扇就是增加空气流通、降低环境温度来实现降温,风窗不能直对着患儿。
七、参考资料
[1]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J]2020.35(3)162~169.
[2] 王庭槐.生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8.
[3] 邓丽燕.小儿发热的门诊护理[J].幸福家庭,2020, (2):9.
[4] 毕道濯.小儿发热疾病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26-27,36,158-177.
[5] 吴星东.认识小儿常见症 发热 咳嗽 喘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3-16,18,21-22.
[6] 王卫平.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4,242,257-258.
[7]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1):790-792.
[8] 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7-290.
上一篇: 关于流感的16个疑问
下一篇: 婴儿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