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2024-08-09 18:20:47 浏览次数:
心肌炎在临床及病理学上被定义为病变范围主要限于心肌的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等)、过敏或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在心肌炎中,病毒性心肌炎最为常见,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特别是柯萨奇病毒B组)、腺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及细小病毒B19等。大多数心肌炎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疲乏、发热、胸闷、气短等等。再加上部分患者由流行性感冒发展为病毒性心肌炎,所以很多患者会把心肌炎的症状归类为感冒症状。比较严重的心肌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功能不全,甚至是心源性休克。
治疗与管理
多数情况下心肌炎可通过避免劳累、适当休息自行改善或通过治疗改善,从而使疾病完全康复。其治疗重点在于治疗病因和症状,以支持治疗为主。
1.健康教育与疾病管理
患儿及患儿家长应尽可能详细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变化规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医生和患者互相配合,以获得尽可能好的疗效。
2.治疗决策:
心肌炎的治疗,最重要的还是卧床休息等多种方式减轻心脏的负担,再结合一些营养心肌的药物,促进心脏恢复。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对于治疗决策的选择至关重要。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病因治疗:
3.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病因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心肌炎需要卧床休息,避免乏氧运动。因此,急性期内至少完全卧床2周,待心功能恢复,4周内可以开始轻微活动,6个月内不能进行竞技性体育运动。对于急性心肌炎无心力衰竭患者,4周后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心力衰竭者需要严格卧床,至心力衰竭控制稳定、心脏检查有明显好转,再开始轻微活动。
(2)对症支持治疗:
① 呼吸支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暴发性心肌炎可能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肺水肿严重,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暴发性心肌炎出现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时,应做好机械通气的准备。其好处包括减少后负荷,减少肺水肿以及由此提高的气体交换效率。因此应尽早考虑通气支持,以减少氧气消耗并改善心输出量。
② 心力衰竭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机械辅助治疗两方面。药物治疗可应用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抑制剂(ARB)药物,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系统活性,抗心室重构。也可应用外源性脑钠肽改善心衰。急性心肌炎可应用改善心肌代谢,抗氧化药物,比如维生素C,辅酶Q10,磷酸肌酸钠等。机械辅助治疗主要包括体外循环膜氧合器(ECMO)尤其用于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
③ 病因治疗:心肌炎病因中常见的是病毒感染,但大多数心肌炎患者诊断时距前期感染数周,所以在实施阶段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4.并发症:常见的有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最为多见,患者可出现心慌、心跳或者是停跳的感觉,也可以出现头晕、眼发黑甚至晕厥;此外,会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因为左心室扩大、心室壁运动减低、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双下肢浮肿;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源性休克,严重的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出现血压降低、四肢湿冷等心源性休克的症状。
5.预后:在许多患者中,急性心肌炎可自发消退,其预后主要受泵衰竭和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暴发性心肌炎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迅速衰竭,这可能是致命的。在最关键阶段对患者病情进行适当控制,可保证生存。
下一篇: 动脉导管未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