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结肠内镜下置管术为儿童粪菌移植打开新途径
2024-12-19 16:20:36 来源:消化科 浏览次数:
近日,消化科成功为一名肠易激综合征患儿实施结肠内镜下置管术,实现了一次结肠镜操作,可完成多次粪菌移植,最大限度避免反复结肠镜操作带给患儿的痛苦,为儿童粪菌移植打开了一条更加安全、方便、舒适的途径。
患儿是名10岁男孩,自前年10月以来,每天遭受严重的腹痛伴强烈便意困扰,每天需要多次排便,且情绪紧张时症状加剧,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经过多家医院的检查和治疗,患儿被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但口服药物和尝试粪菌胶囊治疗均效果不佳。肠道菌群检测显示,患儿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全球发病率高达5%~10%。该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了很高的社会经济负担。尽管其病因与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在IBS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表明,调节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可改善IBS症状,是治疗IBS的潜在方法——粪便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一种将健康个体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至罹患疾病人群的胃肠道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对该患儿的情况,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吴捷教授和副主任于飞鸿带领的团队决定尝试通过结肠内镜下置管术进行粪菌移植治疗。经过充分的前期工作和医患沟通,团队于11月19日为患儿成功植入了粪菌移植管(TET管),并进行了首次FMT治疗。术后,患儿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并在后续隔日接受了两次FMT治疗后,阵发性腹痛及腹泻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消化道症状的改善,让满面愁容的小小少年再次露出开心的笑容。
11月25日,患儿成功拔除TET管并出院。经过一个月的随访,患儿未再出现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并已重返校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