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 正文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2024-08-09 18:05:21 浏览次数: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由Clarkson于1960年首次提出,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导致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血浆迅速从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身性水肿、低蛋白血症、低血压、中心静脉压降低、低血容量性休克、体重增加、血液浓缩等,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发病机制】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所引起的内皮损伤是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损伤,严重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凋亡或死亡的比例增加,这也是毛细血管结构和完整性受到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学者提出:在HSCT预处理过程中大剂量放化疗,各种细胞因子(IL-1、IL-6、TNF-α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症介质(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P物质和白三烯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sA、他克莫司)以及供者干细胞植入过程等均可激活内皮细胞,以上因素持续存在会导致内皮细胞损伤。早期内皮损伤综合征更易出现在allo-HSCT尤其是非血缘供者和单倍型供者的移植中,同种异体反应性也容易导致内皮细胞受损而出现相关并发症,所以allo-HSCT中内皮损伤综合征的发生率要远高于auto-HSCT。此外,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也是内皮损伤的危险因素,而慢性GVHD出现微血管改变,导致异源细胞毒T细胞渗出。然而,到目前为止CLS具体的发病机制并没有明确定论。

【临床表现】 CLS一般发生在HSCT术后的15天之内,也可以发生在HSCT的晚期。其临床表现主要累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临床特征为体重迅速增加(24小时内>3%),全身皮肤和黏膜进行性水肿,多浆膜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并且对利尿剂反应不佳。

【治疗】 由于HSCT过程中将不可避免使用放化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药物,且CLS发生发展迅速且几乎无前驱症状,因此HSCT相关CLS的预防非常困难。在移植期间积极预防并有效控制感染,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CLS的发生。目前,对于CLS的治疗暂无特效的治疗措施,其治疗原则包括积极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积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对症支持治疗。

上一篇: 血栓性微血管病

下一篇: 空气灌肠复位儿童肠套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