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儿科发展国际论坛 首届儿童过敏反应分论坛暨过敏性疾病新进展学习班成功举办
2015-10-13 17:41:14 来源:过敏反应科 浏览次数:
2015年10月10日、-11日第二届中国儿科发展国际论坛首届儿童过敏反应分论坛暨过敏性疾病新进展学习班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参会人数150余人,共有学术报告29场,涉及到儿童过敏性疾病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诊疗措施的规范化实施、疾病机制研究与临床治疗的新进展等多方面内容。
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Robert Siebers教授通过新西兰儿童过敏进程队列及ISAAC研究结果对婴儿期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了报告,研究指出母乳喂养可降低哮喘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而婴幼儿期使用抗生素和对乙酰氨基酚可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脐带血中一些细胞因子的水平可提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风险,这对于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队列研究尤其是从脐血因子开始的提供了新的启发和思路。来自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的王志尧教授也分享了台湾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队列研究结果以及经验。申昆玲教授对于儿童哮喘与呼吸道疾病,特别是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研究与讲解,让大家跳出思维的局限性,客观地以发展的眼光对儿童过敏进程进行了整体掌握。
哮喘患儿室内过敏原防控对哮喘控制非常重要,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Francis Wu教授关于过敏原防控技术做了精彩的汇报,他的研究结果显示桉树油清洗方式可有效杀死毛绒玩具中的户尘螨。
上下气道联合管理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洪建国教授介绍了儿童哮喘的长期转归,张亚梅教授对年幼儿童过敏性鼻炎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治和管理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向莉教授对儿童气道过敏性协同管理的临床实践进行了精彩报告,葛文彤教授就儿童鼻窦炎的诊治进展进行了汇报,为规范化的全面诊疗体系建设翻开新的一页。
北京协和医院团队在我国最早发现并提出了花粉等过敏原的识别与检测手段,在国际上获得重大反响,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与临床应用,自行研制了过敏原试剂,为我国过敏性疾病诊疗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北京协和医院王良录教授,他介绍了中国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现状与发展,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可阻断过敏性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他指出目前国内和国际均缺少标准化的免疫治疗制剂,不同治疗途径的疗效不尽相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需要严格设计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
儿童过敏性疾病涉及多个系统,本次会议同时邀请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薇教授,首都儿研所的赵京教授,北京儿童医院马琳教授、徐樨巍教授等专家,向大家呈现了儿童消化系统和皮肤等过敏反应与疾病的识别、检查与诊断,规范化管理与治疗策略,以及研究的新进展,在拓宽思路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对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早期认识与综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我国儿童的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将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惠珊教授介绍了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0.9% 0-24月龄的婴幼儿家长自报孩子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0-24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总现患率为12.3%,这是最新也是国内第一项关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该广泛宣传过敏预防知识,提高大众对过敏的防范意识。对孕期和婴儿期过敏高风险人群进行相关指导,可减少过敏的发生。对出现过敏症状的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减轻或消除过敏症状,减少过敏合并症或并发症。
本届分论坛与学习班,是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成立以来举办的首届高端学术盛宴,论坛搭建了一个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过敏反应领域及交叉学科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希望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及过敏反应学科领域国外国内转化医学成果的精彩呈现,加速推动中国儿童过敏反应学科的成长、发展和壮大,最终为促进中国、乃至世界儿童过敏性疾病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次论坛也为过敏反应科今后举办下一届学习班积累了经验。
(过敏反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