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
2018-12-21 13:44:17 浏览次数:
1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是病吗?
很多家长对多动症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多动症不是病,不需要治疗。我们曾做过家长问卷调查,有2/3的家长对多动症不能正确认识,仅有1/3的家长认为多动症是病。其实多动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类心理行为障碍。是从儿童到成人都可以见到的疾病,多动症是俗称,其学名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表现为与同龄儿童相比,明显地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行为多动和冲动难以控制,情绪易激惹。这些孩子智力大多正常或超常,但却常伴有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差、对立违抗和适应不良。其异乎寻常的行为可发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种场合,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也给父母和老师带来麻烦和烦恼,甚至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危害。
多动症可发生在儿童,也可持续到成人,所以又有儿童多动症和成人多动症之分。
2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在门诊工作中,经常遇到家长问:“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多动症?”其实多动症的病因很复杂,迄今为止,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①遗传因素 通过双生子和家系研究发现多动症是遗传度很高的疾病,遗传度为0.76,多动症儿童父母一方往往也有多动症。②神经解剖和神经递质异常 通过大脑的影像资料也证实了与认知和注意力活动相关的脑区体积减小,血流减少。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这三种神经递质减少或功能失调,通过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得到大量临床验证。③神经发育障碍 多动症儿童常有行为幼稚,精细运动笨拙,阅读书写困难,语言发育迟缓,约45-90%的多动症有脑电图异常。④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 母亲怀孕期间有感染,接触烟草、酒精、化学毒素,铅暴露,异常分娩难产、早产、剖腹产,出生体重过低,患脑瘫、脑炎、癫痫、脑外伤等。不良环境家庭:父母有精神病史,物质依赖史,父母离异或家庭气氛紧张,经济地位低下,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居住环境过分拥挤,不良的教养方式也是诱发多动症的原因。
3多动症与顽皮孩子有区别吗?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好动是天性,顽皮的孩子聪明,小时候淘气好动,大了就会好了….
事实确实如此,道理来自民间。顽皮≠多动症。那么如何区分正常和异常,天性与疾病?
我们认为正常儿童的多动能控制、分场合。学习时能专心,不影响听课、写作业,不影响交往。而多动症的孩子听课分心,写作业拖拉,马虎,完成困难其多动行为是明显的、过度的、盲目的、难以控制的。并且伴有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如发脾气、情绪不稳、逆反、人际关系不良、行为幼稚、言语问题、咬指甲、学习困难、动作不协调、睡眠障碍等。有些家长困惑,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很专心,也不多动,怎么是多动症呢?注意力分主动注意力和被动注意力。主动注意力在听课、写作业时发挥作用。而看电视、玩游戏是被动注意力发挥作用。多动症的儿童主动注意力差,不能自我控制。
4不多动的孩子就不是多动症吗?
很多家长会问医生“我的孩子挺听话的,也不多动,怎么会是多动症呢?”这些看似安静的孩子会是多动症吗?答案是肯定的,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动症,也可称为“安静型多动症”,其症状比较隐匿,由于不多动,不易被早期发现,往往见于女孩子,她们看着乖巧听话老实,可大都做事拖拉磨蹭,尤其是上课不专心,做作业慢吞吞,经常粗心马虎,丢三落四,学习成绩不稳定,多在小学3年级以后出现学习退步,方引起家长重视,前来就诊治疗,往往失去了早期诊治的有利时机,提醒家长更应警惕。
这些孩子由于有注意力缺陷,干事不专心,不持久,往往在完成学习任务方面效率低下,如听课,写作业,执行某项特定任务方面出现问题,而在自己感兴趣的非任务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游戏,看课外书等方面也会表现的很好,家长往往认为孩子怎么会有注意力缺陷,甚至被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呢?其实,这也是多动症的表现,我们在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是主动注意,而游戏活动仅需要被动注意。多动症孩子往往主动注意有缺陷。
5 成绩差和多动症是一回事吗?
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成绩差又顽皮就是“多动症”,我们也常听到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成绩差,就是因为多动,上课不专心,不然孩子成绩就不会差。”这些被贴上“多动症”标签的孩子并不一定都是“多动症”。
引起学习困难,成绩差的原因很多,学习过程受智力和非智力两大因素影响。如果孩子智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可以表现多动,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导致学习困难和成绩差,而对于智力正常的孩子,如果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不好,学习跟不上,也可表现多动,不专心继而导致学习困难和成绩差,尽管多动症的孩子可以伴有学习困难,成绩差,但是成绩差的原因太多了,我们不要简单把成绩差和多动症划等号,避免贴标签,这样会有损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同时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的表现时,应找专科医生对孩子进行评估和诊断,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
6 多动症都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很多家长关心多动症究竟有哪些异常表现,简单说来有三方面,即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
(1) 注意力缺陷:即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若孩子在学校上课专心,回家坐不住,爱分心,家长就不用太担心,而如果孩子常常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易发呆,做事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做作业不能全神贯注,拖拉马虎,边做边玩,总是需要人盯人管,常常半小时作业要做1-2小时,学习成绩不稳定,就要引起家长重视,及早就诊。
(2) 活动过度:即过度活动不能自控,包括大动作多,小动作多,话多且不分场合,不能控制,影响孩子生活学习和交往,是同学和老师眼里的麻烦孩子。上学后往往坐不住,屁股上像长了“钉子”,严重的钻桌下位,大声说话,影响课堂纪律,打扰别人,该做的事做不好,不该做的事总做,常被老师单独排座。家长天天胆战心惊,怕孩子惹事,怕老师告状。往往老师让家长带孩子就诊。家长也要坦然接受,及时就诊。
(3) 容易冲动:鲁莽冲动,干事不考虑后果易犯错。常行动快于思维。常抢答,不能等待,爱插嘴或干扰别人。情绪控制能力差,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矛盾,乱发脾气,扔东西,打人,情绪爆发时不能控制,易发生意外伤害。这类孩子往往最难管教,易做违纪违法事情,如逃学旷课,打架斗殴,吸烟酗酒,偷窃抢劫,交通违章等,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
(4) 其他:多伴有学习困难和一些不良行为,多动症孩子多数智力正常,少数超常。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往往学习困难,低年级尚不明显,三年级以后多出现学习退步,上初中以后多成绩跟不上。造成厌学,甚至辍学。有些孩子爱抠手,咬指甲,挤眉眨眼,口吃,爱说谎等。
7 多动症患儿各年龄阶段的表现有什么特点?
多动症各年龄阶段表现各不相同,家长需要仔细观察并与同年龄孩子相比较,这样才能早期发现问题,及早进行干预。
(1) 新生儿期:多有易哭闹、易兴奋、难哄睡、夜哭、易惊醒、惊跳等。
(2) 婴儿期:约30%的多动症患儿出生后就显得多动,不安宁,会走即跑,易摔倒,容易发脾气,易激惹,常任性不听话,睡觉少,家长抱怨孩子难带养。
(3) 幼儿期:约半数以上多动症患儿在此阶段表现与其他小孩不同,表现的特别淘气好动,乱跑,一刻不停,易受伤害,不听家长的话,难管教,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安静片刻做好一件事情。由于多动不宁,家长很难安排好进食和睡眠活动。
(4) 学龄前期:可表现为在幼儿园淘气好动,精力特别旺盛,老是管不住自己,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做事,不服管,做事不专心,不认真,好招惹小朋友,是老师眼里的麻烦孩子。
(5) 学龄期:症状比较典型了,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多动症会影响学习,上小学后要求孩子控制力提高了,需要能静坐,要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在学校里与同学友好相处,这对多动症的孩子是有困难的,也给老师教学带来困难。往往成为老师告状的对象。
(6) 青春期:进入初中后,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如多动,冲动会有所好转,好像变得“听话”了,其实症状只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注意力不集中仍然突出,不能适应中学的学习任务,学习大多跟不上,情绪也更加不稳定,同学关系差,容易出现厌学,自卑,更易出现各种情绪障碍,焦虑、抑郁、强迫及双相障碍。
(7) 成年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完成学业,工作效率低,计划性差,职业和婚姻状况不稳定,情绪控制力差,人际交往差,更易参与赌博、酗酒,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
8 家长如何早期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孩子得了多动症往往不能早期去医院进行诊治,病程多在3-4年才来就诊,影响了治疗效果,造成这样的结果与家长对多动症不了解、不认识、不重视有一定的关系。那么怎样去早期发现呢?这里告诉家长要观察的一些问题。
(1)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行为是否在幼儿园或小学出现?
(2) 这些行为是否比其他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发生的更频繁、更严重?
(3) 这些行为是否持续存在(至少6月以上)并难以控制和改变?
(4) 这些行为是否发生在多个场合而不只发生在一个地方?
(5) 这些行为是否明显导致孩子的学习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如果以上五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要高度怀疑是否得了多动症,需要及早就诊。
9 多动症都有哪些分型?其严重程度如何判断?
目前依据国内外公认的诊断标准,将多动症分为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两大类,三个亚型,即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混合型。每个类型都有相应的诊断标准。
那么孩子一旦被诊断了多动症,如何判断其严重程度?并不是根据孩子病了多长时间,有多少异常表现,主要是看疾病对孩子带来多少损害,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和社交功能有多大影响而定。轻度:往往没有功能损害,重度:有严重的功能损害。中度:其功能损害介于两者之间。
10 多动症常见的共患病有哪些?
多动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也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单纯的多动症仅占1/3,高达85%的多动症至少共患一种精神障碍,约60%的患者共患有两种精神障碍。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陆小彦
所谓共患病是指一个儿童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疾病或障碍。可以同时或先后出现。多动症常见的共患病有:(1)对立违抗障碍:孩子常出现不服从、对抗、消极、易激惹、敌对和报复行为等;(2)品行障碍:经常反复说谎、打架、逃学、破坏行为、虐待他人或小动物等;(3)抑郁障碍:持续出现的情绪低落、失眠、发脾气、情绪不稳定,食欲减退等表现;(4)焦虑障碍:常表现为过度担心、坐立不安、紧张、拒绝上学、身体不适、睡眠不安等;(5)学习障碍:常表现为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差,阅读、书写、计算能力差而智力正常的儿童;(6)抽动障碍:常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突然的、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运动,如挤眉眨眼、出怪相、摇头、耸肩等,也可出现反复咳嗽,清嗓子、叫喊、发怪声、骂人等发声行为。
有共患病的患儿其预后比单纯的多动症更差,对社会、家庭和儿童的危害也更大。更需要及时有效和长期治疗。
11多动症的危害有哪些?
多动症对孩子的危害是长期的和终身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损害,多动症不仅损害儿童的学业,造成学习困难,成绩差,厌学和辍学;也严重损害了他们社会功能、人际交往、情绪及自信心的发展。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危害。
目前,国内外医生一致把多动症看作是从儿童到成人的疾病。对多动症不治疗后患无穷。过去认为多动症的孩子长大了,到青春期后可自然好了的观点,经临床大量研究是站不住脚的。研究表明,有70%多动症患儿的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而且未经有效治疗,病情也会加重,出现各种共患病,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2 为什么不能“棍棒”教育多动症孩子?
孩子有多动症,往往是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和“差孩子”,他们学习不好,纪律差,还经常惹麻烦,老师管不了,这对家长的管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多动症孩子?
首先,家长要知道,多动症是一种病,孩子是无辜的,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的,需要及时就医治疗,而不能对孩子非打即骂,实施所谓的“棍棒”式教育。其次,“棍棒”式教育也不能医治好多动症,往往会使孩子的行为更加紊乱,事与愿违,给孩子的病雪上加霜,再者,“棍棒”式教育直接破坏了亲子关系,也破坏了家庭和谐氛围,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13 得了多动症该怎么治疗?
许多孩子在入园、入学面试或上学后不久,就被老师发现有各种行为问题,如多动,坐不住,上课不专心,影响课堂纪律.....诸如此类问题,反复告状,家长不要掉以轻心,,不要觉得没面子,不要打骂孩子,而要及时带孩子到专科医院进行评估诊断,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
如果大夫确诊为多动症,家长也不要担心,因为孩子及早接受正规治疗,是可以达到正常孩子水平的,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论证,认为药物治疗联合行为治疗是治疗多动症最有效的方法。药物是治疗的基础,在长期服药的前提下,辅以适当的行为治疗,这样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包括症状的改善和功能恢复。
家长和老师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 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第二, 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尤其必须要进行心理干预,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第三, 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
只要科学、合理、及时进行综合治疗,孩子的多动症才能尽快康复。
14 多动症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多动症的治疗采用个体化的、长期的综合治疗模式,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多动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技能训练、特殊教育、父母培训等。一些针对性训练如脑功能反馈、感觉统合训练对治疗是是有益的。常用药物如哌甲酯类中枢兴奋剂、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联合疗效最佳。
心理治疗对学龄前和轻症多动症患儿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和情绪问题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以改变患儿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反应方式,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其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的能力,树立患儿的自信心。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社会技能和身体技能训练,对多动症患儿的远期疗效及职业的发展有较好效果。特殊教育是根据多动症的特点而制定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伴有学习困难的多动症患儿进行1-2年的特殊教育。父母培训,主要是教给家长如何管理教育多动症儿童。解释多动症儿童产生对抗行为的原因,指导如何关注、表扬儿童, 如何纠正儿童的坏行为,使父母能更加理解患儿的需要,更好地对其行为做出适当反应,也能减少父母的焦虑。父母培训可创造一种长期、持续、有利康复的环境, 使多动症儿童也能像正常的儿童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拥有健康美好的未来。
目前医学界一致的看法是:多动症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要进行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要进行长期随访治疗。 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陆小彦
15 为什么多动症需要长期用药物治疗?
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就像哮喘,癫痫等疾病一样,时时刻刻都威胁着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只有长期药物治疗,才能持续控制症状,使其对孩子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陆小彦
一些家长对多动症的药物治疗存在误区,认为治疗是短期的、临时的、突击性的,病情稍有好转便停药,周末和假期也随便停药,只在孩子上学期间、甚至只在孩子临近考试之前让他服药,经常不遵医嘱服药......这些做法是极不正确的。
首先,多动症是没有“假期”的,它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是全天候的,治疗不仅需要白天上课时控制症状,晚上更需保证孩子有效完成作业,按时睡眠。治疗也应是全天候的。这样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更有效。
其次,多动症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学习方面,与学习成绩相比,自尊心、自信心、情绪调控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孩子健康更为重要。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症状,提高学习功能,促进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孩子在知识积累和成长发育过程中是没有“假期”和“非假期”之分的,即使在寒暑假,孩子也要学习,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长期药物治疗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如果治治停停孩子的症状就会反复波动,病情也会加重,治疗更加困难。一方面增加了家长的看护负担,但更重要的是引发孩子情绪不稳,对治疗缺乏信心,产生抵触治疗心理。
总之,长期药物治疗对多动症患儿和家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手段。
16 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有哪些?
药物是治疗多动症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中枢兴奋剂:即盐酸哌甲酯。是治疗多动症的一线用药。其疗效可达75%。包括长效的专注达和短效的利他林。
(2) 择思达:即托莫西汀。也是治疗多动症的一线用药。其疗效与哌甲酯相当。
(3) 可乐定:对多动症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尤其是对多动症合并抽动症患儿疗效较好。
(4) 抗抑郁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有阿米替林、丙咪嗪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丁等,三环类由于副作用较大,限制了其使用,而后者由于疗效并不显著,只能作为替补用药。
(5) 中医中药:祖国传统中医中药在治疗多动症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有许多成药和方药可以治疗多动症,如静灵口服液,多动宁胶囊,小儿智力糖浆,地牡宁神口服液等,但疗效缺乏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17 多动症治疗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药物治疗多动症的副作用大吗?
多动症的治疗采用个体化的、长期的综合治疗模式,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是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家长会存在许多误区,以致延误了孩子的治疗,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需要药物治疗:
许多家长认为,多动症只要抓教育就可以了,不需要药物治疗。其实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孩子自己在行为方面无法控制,影响不单单是孩子本身,还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研究证明,非药物治疗的效果是很有限的,不能解决核心问题,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对该病的应采取综合治疗。而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部分,如果孩子病情很重,而没有用药物治疗的话,病情会进一步发展,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交往及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治疗只是医生的事情:
有部分家长认为多动症的治疗只是医生的事情,这是相当不正确的。其实,小儿多动症的治疗需要多方位的努力,其中,家长和老师在治疗中的重要性更大,因为在一天的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他们可以根据科学的方法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提高治疗效果。面对多动症孩子,家长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态度比方法重要,爱心比管教重要。家长决定了孩子的治疗效果,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家长是主角,医生是配角。
(3)不坚持药物治疗:
许多家长认为精神类药物治疗的毒性很大,总怕给孩子吃傻了,吃呆了,不长个了.....因此不能坚持长期服药治疗。往往服药一段时间就自行停药了,其实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其不良反应,只是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不同而已。目前治疗多动症一线用药的不良反应还是比较轻的。发生率在10-20%左右。由于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病,其危害要比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得多,所以更需要坚持长期药物治疗。
(4)治疗期间不定期复查:
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定期来医院复查,这样能便于医生了解孩子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同时也能客观评估孩子病情,避免家长主观臆断。这是药物治疗过程中容易被家长忽略的问题。通常服药的孩子,家长可以半个月到一个月来医院一次,孩子可以3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
药物治疗过程中,副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家长特别担心的问题,治疗多动症的一线药物如哌甲酯和托莫西汀,其副作用并不大,且有个体差异,有些孩子服用初期有些不良反应,一般不严重,有些则无。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痛、食欲下降等。长期服用治疗剂量的药物,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服药期间不需要复查肝功。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陆小彦
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陆小彦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陆小彦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陆小彦18 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
重视多动症对孩子、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做到早发现、早诊治。客观对待病情,不夸大不回避。孩子的多动不是故意的,是中枢神经发育异常和神经递质失衡所导致的。所以,不能采取指责、挖苦、体罚、打骂等虐待孩子的手段,不能伤害孩子的心理。要采取积极帮助的态度。配合医生和老师,积极治疗。
19 如何评价多动症的药物治疗效果?
很多家长带孩子来就诊,往往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当孩子多动症得到治疗后,也总是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药物疗效的标准,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提高,就会认为治疗没效果,这种评价并不客观也不准确,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疗效:
(1) 主要症状的改善:如孩子行为能控制了,上课专心了,做作业认真了,不用大人催了,发脾气少了,与同学关系也变得融洽了,有上进心了。
(2) 家长和老师评价:家长主要观察到孩子校外的生活学习情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老师能更多地观察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堂纪律,听课情况,同学关系等方面,可以看到孩子的变化,与同学之间的差距,老师的评价往往更客观、也更准确。家长要定期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服药后的变化,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医生,有利于患儿疗效的评价和治疗药物的调整。
(3) 定期去医院复查:了解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如注意力测验,行为量表等,以便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疗效观察,调整治疗,预后判断,检查指标均有可观性,是判断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给予重视,定期去医院检查。
20 多动症的预后如何?
以往人们认为多动症不用治,长大后症状大多明显改善,甚至消失,因此认为多动症是儿童期的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长大后就会自然痊愈。
目前研究发现,多动症的预后并不乐观,未治疗的多动症患儿长大后尽管多动的症状可能减轻或消失,但其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症状可持续存在并影响终生。一些成年人学业不良,很少接受大学教育;职业不稳定,经常变换工作或被解雇;酒药依赖更多;交通事故发生更频繁;性行为更早性伴侣更多;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6倍以上。而得到有效药物治疗的多动症患儿,其预后得到很大改观,可以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下一篇: 过敏宝宝家庭自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