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医院新闻 > 正文

医学有局限 罕见病探索之路无止境
2024-07-22 17:45:02 来源:感染内科 罕见病中心 浏览次数:

近一个月来,10个月大的宝宝小岩(化名)出现了反复发热、抽搐、精神反应差、纳奶差等表现,颅内也出现了多发的病灶,生命危在旦夕......7月2日,经救护车转运至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由感染内科收治入院。

图片40.jpg

小岩入院后,感染内科医生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快速梳理既往病史积极救治的同时,也在抓紧时间寻找小岩颅内病变的原因,然而血和脑脊液的各项检查没有找到任何蛛丝马迹。小岩的颅内多发病灶仍在进展、体温不稳定、仍有反复抽搐发作,感染内科进行了全科病例讨论,同时邀请了影像中心专家曾津津教授、段晓岷副主任,研究所感染与病毒研究室主任谢正德参加。专家们推测,孩子起病原因像单纯疱疹病毒脑炎,但后续不断进展的病情,究竟是存在免疫缺陷,还是合并了自身免疫性脑炎?真菌、寄生虫等各种可能的病原都没有找到线索,免疫性血管炎、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方面缺乏临床证据……孩子的妈妈一遍遍回忆出生后到孩子发病的过程,没有找到家庭生活居住地动物接触史。孩子病情持续加重,逐渐出现哭声弱、无吞咽动作、肌张力改变等表现,但发病原因还始终没有找到。

感染内科立即启动了院内疑难罕见病MDT多学科会诊流程,以期尽快明确患儿颅内病变的原因。7月10日下午1:30,由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罕见病中心主任张国君主持的多学科会诊如期开始,本次邀请了国内知名遗传学专家、北京儿童医院特聘首席专家孙中生教授,神经内科主任熊晖、免疫科主任毛华伟影像中心副主任段晓岷病理科主任医师何乐建、罕见病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旭、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齐翔等专家。根据小岩的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分别从各自专业角度一一发言,在询问了孩子的发病过程和最近的生活旅居经历后,发现病情虽然严重,但用已知的病原来解释,似乎都不太像,专家们最终决定尽快取病灶处的脑活检来明确孩子的病因。

会诊后,小岩通过绿色通道由神经外科实施了脑活检手术,病理科对脑组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一天时间就发来了报告:术中脓液二代测序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寄生虫。感染内科医生根据患儿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

阿米巴脑炎是极为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而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Balamuthia amoebic encephalitis)则更为罕见,死亡率极高。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存在于淡水、土壤、灰尘等环境中,因为疾病罕见,目前传染源不明确,可能通过皮肤、呼吸道及血液等传播。全球都有分布,无明显季节性,从小婴儿到91岁均有发生。该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方面缺乏特异性,传统病原学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因此诊断非常困难,极易延误治疗。

此例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为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第3例病例,全世界目前确诊约300多例,存活患者仅为个位数,死亡率极高。

随后,小岩因为颅内感染进展太快,呼吸衰竭住进了PICU,PICU医生尽力维持着小岩幼小的生命,感染内科医生则紧急查阅各种文献,在使用国内现有抗感染药物的同时,也积极申请外购进口药物,家长也一直在一起努力。

但遗憾的是,小岩的病情实在太重了,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或许,这就是医疗的局限性。尽管悲伤,但在这场与病魔的抗争中,我们看到了全体医护人员在未知面前竭力探索的艰辛,也感谢每个珍贵的病例让医护人员增长了罕见病的诊治水平,这是推动现代医学进步必要历经的过程,希望一切宝贵的经验都可以为更多罕见病患儿带来治愈的曙光。

感染内科 罕见病中心

上一篇: 写在“小红花卡片”上的医患情

下一篇: 23封感谢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