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院士100岁了
2020-09-27 12:01:40 浏览次数:
9月25日,中国“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100岁了。
张金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当问及百岁感言时,张金哲语重心长地说:“要努力把中国的传统医学模式向人文医学模式转变,儿科医生要多与患儿和家属沟通,改进医疗服务模式。”
张金哲出生于天津宁河县,18岁进入燕京大学医预系,从此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儿科外科事业。张金哲及其同道共同携手,几代人接力奋斗,我国的小儿外科专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从单一学科发展到拥有泌尿、肿瘤、心脏外科等十几个学科,并拥有成熟医学体系,逐步走向微创化、分子化、数字化。
2000年,张金哲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国际小儿外科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颁奖词中写到:“代表了13亿人口大国3000多儿外科医生,取得了国际认可的技术水平成绩;所领导的小儿外科对世界有贡献,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有特殊贡献。”张金哲因此被国际儿科学界尊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上世纪60年代,新生儿的先天性巨结肠发病率占到肝肠外科的第二位,当时国际上通行的方法要做三次手术,术后死亡率高。张金哲转变思路,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手术,只需一次手术,患儿康复率大大提高。1965年张金哲发表了论文《环钳斜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在国际医学界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探索出的这种手术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为“张氏钳”。
国际医学界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还有“张氏膜”“张氏瓣”等。每一个命名的背后,都蕴含着张金哲减轻患儿痛苦的核心理念和创新精神。他在小儿外科上的各项发明达50余项,主编及参与著书30余部。
上世纪中叶,产科病房流行新生儿皮下坏疽,传染性强,死亡率非常高,找不到好的治疗方法。当时只有28岁的张金哲认为,切开患处,放出脓血,也许能救活患儿,但他的大胆想法没有得到支持。1949年8月,他的二女儿出生,不幸也被感染皮下坏疽。他拿起手术刀,给女儿切开患处,放出脓血,不久女儿康复了。手术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张金哲的手术方法得到了推广,使得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近100%下降到5%。
在日常门诊中,患儿和家属进门,张金哲必起身相迎;需要用手诊疗时,他必先洗手并搓热后再接触患儿皮肤;谈病情,他用温和的语气和通俗的语言,告诉家长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哪怕面对哭闹的孩子,他还有变魔术的“绝活”。张金哲被患儿和家长亲切地称作“宝藏爷爷”。张金哲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变出一个个小魔术,总能吸引患儿,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医生和患者是交命的朋友,要‘先交朋友再做手术’。”张金哲说。
从医70多年,张金哲最喜欢的称谓,依然是一声最普通的“张大夫”。接诊患者时,他的“老规矩”一直没变:他的每一件白大褂上,都清楚地写着“外科张金哲”5个大字,让患儿和家属一眼就能看清。
“没有奉献精神不可能成为好医生。治好患者就是一名医生的最高荣誉。”张金哲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用自己的稿费收入,成立了一个基金。患儿治病钱不够,他就从基金里拿钱凑。有一名家境贫寒的患儿,前后做了十余次手术,大多数住院费和手术费都出自该基金。张金哲曾利用周末时间到天津儿童医院义务出诊,没收过一分钱,坚持了28年。“我支持的是儿童外科事业,要讲钱,谁也请不动我。”张金哲说。
百岁人生之际,有人问张金哲对儿科的展望。“希望把儿童医院打造成为一个无痛、无恐的儿童健康乐园。”张金哲精神矍铄地说,希望还能继续工作,用自己的经验多给青年人指导,为儿童健康事业再出一份力。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 申少铁)